當年我們《匯點》從一開始,便認定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香港利益和國家利益長遠完全一致,這便是“民主回歸”的基本立論。它從一開始便與既得利益相沖突,今天更加顯得“不合時宜”。只是代表國家利益的中央,至今依然自我約束,沒有用好《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凌駕和節(jié)制利益集團,才出現(xiàn)今天群龍無首的亂象。但是中央暫還不會下大力勁去扭轉這局面,因為它還未上升到主要矛盾,中央還有其它更迫切和重要的事情處理。
一、行政主導的原貌
香港于港英年代,殖民政府秉承大英帝國的方略,實行行政主導,港英政府凌駕于各利集團之上,能有效管治。
港英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是總督,他的權力來自《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相等于今天的《基本法》。
《英皇制誥》(Hong Kong Letters Patent;1843年—1997年)確立了香港所有權力集中在總督,使總督能高效率施政的殖民地政體,而皇室對香港總督和政府有絕對的控制權。
當中的21條條文授予香港總督能夠掌控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而這些機關并無任何制衡港督的權力,例如港督兼任行政局和立法局主席,及委任兩局除當然官守議員之外的全部議員,可以違背行政局的決定而行事,亦可以不批準立法局通過的條例草案,并且有法官和官員任命權,可以隨時中止任何法官、官員和議員的職務。
《皇室訓令》(Hong Kong Royal Instructions)當中的37條條文,提供了香港行政局及立法局運作的具體細則安排,訂明立法程序,并進一步明確指出及規(guī)范香港總督的權力,包括任免議員和官員,赦免死囚,處置殖民地土地等,以作為《英皇制誥》的補充規(guī)定。
1984年英國與我國簽訂《中英聯(lián)合聲明》后,多次大幅修訂《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從本質上削弱總督權力。
二、回歸前制度大變
為了達致回后50年不變對美英有利的效果,港英于回歸前制度大變,造成既定事實,讓中方被逼接受。
在行政面,港英大力削弱警權。包括在1991通過當時連英國都沒有的《人權法》,并以此檢視香港所有法例。1992年取消游蕩罪,警方不能輕易拘留可疑人等。1995年撤消政治部,使香港這個著名的國際情報中心,沒有保障國家安全的編制,外部勢力可以隨意胡作非為。
立法方面,1984年,港英推出《代議政制綠皮書》,詳列立法局民主化的過程。其后政府推出《代議政制白皮書》,把首次直選的時間訂于1991年。
1985年首次推行間接選舉,新當選的立法局議員打破常例,以廣東話宣誓,效忠香港市民。1985年,通過《立法局(權力及特權)條例》,大大提高立法局的權力。
1991年,立法局成員人數(shù)增至60名,當中39名民選議員,21人由功能組別選出,另外18人則由全港各地方選區(qū)以直接選舉方式選出。
最后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于1992年上任,把1995年的最后一屆立法局選舉增加民主成份,除了增加直選議席外,又新增直選成分的功能組別(即新九組)。
司法機關的權力卻被加強,例如法官的退休年齡推遲,之后仍可以延長任期而無須報請英女皇批準,任何人不論資歷和年齡都可以被任命為最高法院按察司。在離管治權移交前僅一年一個月時,港督一直以來擁有的中止各法院和審裁處的司法人員職務的權力更被撤銷。
三、全盤接收改變之后的現(xiàn)狀
另一方面,中方于1984年簽署了《中英聯(lián)合聲明》,并根據(jù)附件中我方宣布的“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制訂《基本法》。
《基本法》的指導思想,是維持香港生活方式不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制在一國之下和平并存,“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
其基本思路,包括:保持1990年《基本法》制訂時的行政主導體制、依靠廉潔高效的公務員系統(tǒng)、維持普通法體系、平衡各方利益、堅持高度自治等。
雖然港英在過渡期間,大力改變其原來體制,打造一個新的既定事實,讓我們50年內(nèi)不能改變。對于這陰謀,中方其實是知道的,并通過中英聯(lián)合聯(lián)絡小組作嚴正交涉,甚至計劃阻止直通,另起爐灶。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方最后還是把港英改變之后的現(xiàn)狀全盤接收,整個公務員系統(tǒng),特別是主要官員,全部直通,官拜原職,一個不少。
更甚焉者,回歸之后,中央不但不進行去殖民地化,還對香港完全放手不管,讓董建華這個毫無經(jīng)驗的富二代,只帶秘書和助理,接管英經(jīng)營了接近170年的18萬人行政系統(tǒng)。
這個系統(tǒng)的首領,是港英特意栽培的陳方安生。她作為政務司司長,自視為特區(qū)真正掌權者,而特首不過是個受她擺布的頭面人物。她公開稱中國為“宗主國”,而她的使命是不讓香港淪為“另一個中國城市”。
在陳方安生領導之下,公務員系統(tǒng)堅持“政治中立”,自行其是,拒絕與特首合作,使政策決定及執(zhí)行受阻。另一方面,又堅持公務員傳統(tǒng),對重過大過失如新機場啟動混亂、居屋短樁等事件,不負政治責任,甚至不作道歉,引起市民不滿。
就此,董建華于連任之后,設計“高官責問制”,試圖把包括政策局局長的權力完全置于行政長官之下。
四、荒謬高官問責制的要害
董建華于2002年推出主要官員問責制(俗稱高官問責制,Principal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簡稱POAS)改革,將所有司長和局長職級脫公務員系統(tǒng),由特首作政治任命,并改為以合約方式聘任,將局長向司長負責的制度改變?yōu)橹苯酉蛐姓L官負責,須為過失負責任。
政務司司長只負責行政長官直接委派的工作,但是曾蔭權上任后改回舊制。
公務員的最高職級,不是司局長,而是常任秘書長(簡稱常秘),職責是帶領屬下公務員執(zhí)行問責局長決策。不知什么因,這設計中,常任秘書長與司局長同級,互不從屬,是“合作”關系。
實質上,在新制之下,財權和人事權都操于公務員手中,常秘掌人事權,處長掌財權,特首和司局長都只是作決策的空頭老倌,要爭取常秘和他下屬公務員的合作,才能有效執(zhí)行,因而在決策過程中,亦經(jīng)常被公務員制肘。
特首之下,由公務員事局局長分管公務員。為平息公務員疑慮,規(guī)定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須由公務員轉任;而且委任期滿后可返回公務員崗位(即俗稱“旋轉門”),這保證了公務員事局局長不損害公務員的利益。
特區(qū)政府于2008年增設兩層政治委任官員,包括“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級的制度。目標是吸納及培育足夠的政治人才,為有志參政的人士提供一個參政發(fā)展途徑。
于此可見,董建華希望通過高官問責制,能掌握行政實權。結果反而使特首和問責官員有責無權,公務員有權無責,并使這安排制度化和合法化!靶姓鲗А睆囊婚_始便已落空,至此特首更完全被架空。這一荒謬絕倫的設計,要害一向都秘而不宣。
五、行政長官仍享極大決策權
今天特區(qū)政府事實上被公務員把持,特首和他的問責班子既無人事權,也沒有財權,完全被架空。但是憲制規(guī)定,特首始終掌握決策大權,
承襲港英時期的行政局,《基本法》規(guī)定,行政長官在作任何重要決策前,均須征詢行政會議的意見,并維持“保密制”及“集體負責制”。
行政會議有官守議員和非官守議員,所有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的任命和取消都由行政長官決定,任期不得超過任命他們的行政長官的任期(即最多五年)。現(xiàn)時行政會議有33位成員,包括行政長官(主席)、16位問責官員(官守議員)及16位非官方人士(非官守議員,包括召集人),成員均屬公職并支薪。
行政會議每周舉行一次會議,通常為星期二早上。除了三位司長會出席所有會議外,其他官守成員(即各決策局局長)可以選擇只在會議涉及本身負責的事務時才出席。
于港英時代,如果港督不同意行政局大多數(shù)人決議時,他需要把原因交往英國外交部備案,因此行政局對港督?jīng)Q策有相當影響力。回歸后,行政會議只向行政長官一人負責;行政長官如果不同意行政會議大多數(shù)人的決議時,只須將理由記錄在案,實際上只須向歷史負責。
因為行政長官有這么大的決策權,所以產(chǎn)生的方法,便成了政制發(fā)展爭論的要點。
六、全面普選的爭論
根據(jù)《基本法》第45條規(guī)定,行政長官“最終達致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提名后普選產(chǎn)生的目標”。第68條規(guī)定,“最終達至全部員由普選產(chǎn)生目標”。
2004年后,由于根據(jù)《基本法》在2007年后可以啟動政改程序,香港各界對2008年立法會是否實行全面普選爭論不休。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進行解釋,指出香港要改變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制度,除了要三分之二的立法會議員和香港行政長官同意外,還要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并由行政長官提交報告,否決了2007年及2008年雙普選。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票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chǎn)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決定了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選產(chǎn)生行政長官,之后可以普選立法會。
香港政府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宣布就2016年立法會選舉和2017年行政長官產(chǎn)生辦法展開咨詢。反對派提出繞過《基本法》規(guī)定由提名委員會提名,由市民直接提名的所謂“真普選”方案。
這個違反《基本法》,并且事實上亦不可行的天馬行空方案,引起很大的爭議,最終沒有被接納。這促成了2014年,由反對派組織的違法“占領中環(huán)”事件,反對派稱之為“雨傘革命”,企圖通過“顏色革命”的方式,推翻特區(qū)政府。這事件持續(xù)了79天,終于因為不能得到民的支持,被警察和平清場而結束。
香港立法會于2015年6月18日表決《行政長官產(chǎn)生辦法決議案》,在8票贊成、28票反對下被否決,政制發(fā)展暫時停頓。
七、財外聯(lián)盟亂港
過去幾天,我們詳細介紹了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這三十多年,就香港管治權爭奪的持續(xù)斗爭,過程驚心動魄,而結果我們是全盤失利。回頭望去,幸虧2015年6月行政長官選舉產(chǎn)生方案被否決,不然的話,真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我們?nèi)绻麌L試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香港問題的癥結,在于利益集團。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英資陸續(xù)退出香港,華資地產(chǎn)財團快速壯大,填補真空,至今近40年,壟斷之勢已成。
利益集團最害怕強而有力的統(tǒng)治者者出現(xiàn),它們這方面的考慮,與外部勢力不謀而合,因此于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就香港回歸談判開始時,兩者都采取反對的態(tài)度。
這個針對陸港關系的戰(zhàn)略默契,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我2012年1月寫的一篇至今尚未正式發(fā)表,但流傳甚廣,影響甚大的文章,稱之為“財外聯(lián)盟”。這是香港許多問題的主要根源。
“財外聯(lián)盟”這個算是最為宏觀的利益集團,在美國NDI出面贊助之下,構建了一個美其名為“香港核心價值”的理論架構,從而開始向中央爭取利益,發(fā)展到今天,成了“本土主義”、“港獨”。
加上香港政府刻意自我弱化,放棄當凌駕利益集團的仲裁者,客觀上是對利益集團助紂為虐,市民被迫要捍衛(wèi)其本身利益,社會越來越分化,眼光越來越短淺,人各為己,互相廝殺。
當年我們《匯點》從一開始,便認定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香港利益和國家利益長遠完全一致,這便是“民主回歸”的基本立論。它從一開始便與既得利益相沖突,今天更加顯得“不合時宜”。
只是代表國家利益的中央,至今依然自我約束,沒有用好《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凌駕和節(jié)制利益集團,才出現(xiàn)今天群龍無首的亂象。但是中央暫還不會下大力勁去扭轉這局面,因為它還未上升到主要矛盾,中央還有其它更迫切和重要的事情處理。
八、節(jié)制資本
我們經(jīng)常都聽到一種論調(diào):主權在我手,部隊在我手,香港是翻不了天的。
不過癬疥之疾,不但難受,而且也有礙觀瞻;發(fā)展到了某一地步,對整體健康多少都有影響,不能長期致之不理。
消極的做法,是筑好五指山,讓齊天大圣只能在里邊翻跟斗,撒尿,卻始終逃不過如來佛祖的手掌。但是猴子得到外援,越來越神通廣大,弄到佛爺越來越難受,也臭氣沖天。
積極的做法,還是節(jié)制資本這個最大的利益集團。
香港財閥的根基在于土地,而民怨的根源在房屋。香港土地全部官有,但卻弄到財閥手上土地儲備比政府多,放在那里就是不開發(fā)。對此,本屆特區(qū)政府還推出置業(yè)主導房屋政策,根據(jù)“中原指數(shù)”顯示,過去18個月,香港房價漲了22%,今天100萬元,還買不到一個廁所!
經(jīng)歷過房地產(chǎn)經(jīng)濟的內(nèi)地同胞們,大都知道這是什么一回事,以及應該如何處理。問題是中央與特區(qū)政府什么時候才下定決心去扭轉這個局面。
商人逐利是必然的事,問題在于巧取豪奪至今,已經(jīng)尾大不掉,財閥本身已經(jīng)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去轉型。
只是大灣區(qū)一發(fā)展,區(qū)內(nèi)企業(yè)大舉來港,財閥早晚會被擠壓,它們從心底里就抗拒這一發(fā)展。
財閥這種心態(tài),與外部勢力,和“本土”分離主義者不謀而合。估計不出10年,“本土”與“融合”的斗爭將無可避免的白熱化,而標榜“政治中立”的特區(qū)政府將表現(xiàn)得左右做人難。
情況發(fā)展到這地步時,換著是如來佛祖也很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