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羅田論壇。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新用戶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流浪江湖 于 2021-2-24 09:53 編輯
華仔橋記 2014年5月1日,忘年好友張艷峰女士從網上傳來消息,說著名歌唱家,號稱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先生光臨羅田縣,為拍電視劇《打拐》系列題材攝外景,聚焦高廟鐵索橋采風演出。
鄉(xiāng)人聞之,奔走相告,皆大歡喜,觀眾嘩然,深感為幸事。追星族的朋友們發(fā)帖戲稱:要將此橋定為羅邑又一特別重點景觀,并建議將此橋改名為名人橋、德華橋、歌王橋、天王橋、華仔橋…筆者也是喜愛華仔唱歌的粉絲,傾向最后一個稱謂,因為此名親切好聽,又富于風雅。25年前筆者為此橋寫過一篇記敘文,今天翻出來,欣然命筆將橋名亦改作“華仔橋”。 將拙文一并獻給華子和對鐵索橋感興趣,以張艷峰女士為代表的熱心朋友們,以便了解高廟鐵索撟興修始末、其艱巨狀況,彰顯那些為民眾解疾苦,修橋鋪路搞建設的領導和辦實事的基層勞動者,學習段宏寬書記那年代真正的共產黨員,他們?yōu)槿嗣穹⻊盏木瘛?/font>
華仔橋,原名高廟鐵索橋,號稱鄂東第一鐵索橋。始建于上世紀1988年秋,她象一道彩虹橫架長河中游高廟河谷上空。造型別致,獨樹一幟,過往者尋奇探勝,無不贊嘆。高廟河谷約20公里,上游白廟河、湯河、橫河諸水匯集于斯,水源方盛。水流湍急,波濤洶涌,地勢險要,河床亂石出沒,不利架木橋,亦不利擺渡。春夏雨季,山洪瀑發(fā),濁浪橫流,兩岸懸崖陡壁,天塹莫及,不可涉足;秋冬枯水之時,岸遠沙高,潭深莫測,冰寒刺骨,亦不可以赤腳潛水。每見強渡者喪生或傷病者常有發(fā)生。兩岸居民隔河如隔海,“對岸說話聽得見,繞路十里才見面。過河如過鬼門關,多少生命喪河灘!”人們過河難!行路難!兒童上學、殘弱婦女、老人就醫(yī)尤其難,只得望河興嘆!
解放后,縣政府領導目睹兩岸群眾往來不便,曾多次投資興修木橋,但履建履毀;欲建鋼筋水泥橋,工程浩大,資金缺乏,那時水泥、鋼材都是緊悄物資,供求困難;地形地質特殊,50年代,當時的建橋技術亦有限,施工不易。1964年,縣委從財政撥款1000元,又動員高廟、羅家咀、黃道山、楓樹灣等四個大隊自籌資金1000元,共計2000元,由縣交局承建木樁木面橋一座。緩解居民過河不便。但,遇1984年夏季一場洪水又沖毀。這時擔任高廟村黨支部書記的段洪寬同志,望著殘留的22塊木橋板和九根橋樁發(fā)愁,他急群眾之急,思群眾之所求,寢食不安,極積籌資重修。他聞聽其弟段國興講,曾在河北見過人行鐵索橋,可避免洪水沖擊,尤可借鑒。段書記迅急向鄉(xiāng)政府反映建鐵索橋的設想,又將計劃呈報縣政府及交通部門。立即得到縣計委、蘇區(qū)辦、縣交通局等部門批準和財力、物力、人力、技術方面的鼎力支持,工程列入縣“五七”工程建設計劃。1987年,由縣計委付主任沈興勃同志領隊,由以上三單位派員組成,并派公路段技術員肖汝壽、張立坤兩人隨行,去湖北興山、姊歸、房縣等地考察,獲取資料,學習借鑒索橋建設技術。同年十二月,開始籌備,縣委組建建橋工程指揮部,由縣公路段設計圖紙,大河岸鎮(zhèn)水管站趙小三同志領班承擔橋面技術施工;鐵索牽引架設由縣電力公司施工。高廟、羅家咀兩村民工擔任土石方基礎施工。
橋型設計為下沉式鐵索僑,高9米(按1969年最高洪水位2.5米設計)寬2米,弧度百分之三;主索32號鋼絲繩5根、兩端橋臺左右拉索4根、橋面鋼板厚2.8厘米,欄桿鋼筋焊接組合。合計投資9.33萬元,(分別是:縣財政5000元、縣交通局3.5萬元、蘇區(qū)辦3萬元、兩村自籌2.28萬元。)
1988年元月動工,他們團結合作,日夜奮戰(zhàn),吃大苦,耐大勞,精益求精,戰(zhàn)嚴寒,斗酷暑,干群同宿野外工棚,共吃大鍋粗茶淡飯。因沒有建索橋經驗,歷經了多少挫折和艱辛,同年8月建成,29日舉行竣工通行剪彩典禮。沿河十里八鄉(xiāng)群眾,趕往高廟河畔看鐵索浮橋奇觀。歡慶的羅鼓喧天,歌聲蕩漾,詩頌飛揚,人聲鼎沸,共贊鐵索飛練,人力勝天。副縣長晏紹元同志致詞,詩曰:“空中飛鐵索,天險化通津。牛女銀河會,人民謝黨恩!贝藰蚪ǔ珊螅鉀Q了兩岸萬人往返過河難的問題。人在橋上行走,搖搖晃晃,飄飄蕩蕩,有身似飛翔之感。但,遺憾的是,防風力度差,大風起時,索橋鏗鏘作響,動搖不定,但能保障安全無虞。少數老人、兒童有恐懼感,不敢單獨行走。勇敢的青壯年,騎自行車、摩托車飛馳,如履平地。更有許多游人、情侶登臨尋幽獵險,攝影留念。它是羅田北面旅游區(qū)“百里畫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今日有名人劉德華先生一行藝術家,飛度攝影留勝跡,歌聲繚繞山川大地,更為此橋增光添彩,增強知名度,招來祥和紫氣,引得百鳳朝陽。壯哉!鐵索橋。壯哉!華子橋。
此文撰于1989年秋,修改于2014年5月3日(如有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指正)
|